3S农业网 >> 高羊茅

安徽茶产业十二五回顾总结与十三五对策选择黄蓉花属

2022-08-26

安徽茶产业“十二五”回顾总结与“十三五”对策选择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又是“十三五”谋划开篇之年,为认真总结发展经验,做好推动持续发展的对策选择,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日报社共同主办了“2015振兴安徽茶产业宣传月暨安徽茶产业‘十二五’建设成果巡礼”大型主题活动,历时两个多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安徽茶产业“十二五”发展成就和发展前景的渠道。现活动各项内容已基本完成,谨以此篇作为结束篇。

“十二五”期间的安徽茶产业发展回顾

1、发展实绩

“十二五”期间,安徽茶产业继续保持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2015年,预计全省茶园面积超过250万亩,茶叶总产量将达到12万吨,茶叶(一产)总产值85亿元。其中名优茶3.3万吨,产值59.5亿元。全年本省口岸出口茶叶数量及换汇额将分别超过5万吨和2亿美元,分别比 2010年增长 27.31%、44.23%、136.11%、18.92%、112.5%、124.21%、249.28%。对照“十二五”规划的预计增长比例,除名优茶产量的增长比例未达标外,面积、产量、产值、名优茶产值和出口量、值均超过。其中出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出口均价年均提高10%以上。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步伐仍较慢,2015年将超70万亩,不到全省总面积的30%。全省茶园“三品”认证面积稳定保持在总面积的85%-90%区间。

2、产销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省茶产业产销基本平衡,没有出现大的生产和市场波动。从茶类结构看,年际间各茶类产量比例基本恒定,绿茶占近93%、红茶5%、黄茶和黑茶(安茶)等占2%左右。从季节茶的产量来看,春茶占比基本在40%以上,产值占比超过70%,夏秋茶占比50%多,产值不到30%。从名优茶和大宗茶的比重看,名优茶大致保持30%的产量,70%的产值,大宗茶是70%的产量,30%的产值。总体上看,绿茶、春茶、名优茶是安徽茶的产销主流,红茶、黄茶(黄大茶)和黑茶(安茶)是特种茶来,其中红茶生产规模有适度扩大的可能。

虽然“十二五”期间茶产业整体持续增长,内外销稳步上升,但支撑茶产业市场主体的内销市场已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 2012年底到2013年初之后,茶叶消费的重点转向平民百姓,茶叶市场出现了“早茶不火,高档不俏,茶价趋民,经年销售”的新特点。茶行业面临从经营理念到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大调整,原有产销方式亟待大转变。

3、经验教训

安徽茶产业“十二五”期间的稳定发展,主要缘于茶行业自身努力,主要经验就是大力宣传和强化4个坚信。

(1)坚信茶叶市场总体向好、整体稳定的基本判断。千方百计增强产业的发展信心,坚持“内销为主,外销为辅,名优主导”的茶产业发展基本思路,面对茶叶市场新变化,将产销工作的重点转向紧密贴近市场需求,加快各项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调整升级工作上来。

(2)坚信茶产业自我调整的能力。坚信茶产业多年依据市场变化做出的正确选择,尊重各类市场主体的产销决策,不盲目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和指标。努力排除各类“拍脑袋”瞎指挥的干扰,保持茶产业的正常运作和持续发展。

(3)坚信依靠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决心。强调“实事求是”原则,不以规模大小论英雄,鼓励适应市场的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产销主体依规发展,努力创造公平竞争发展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和依靠各类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共同推进茶产业的发展和新型茶叶市场体系建设。

(4)坚信要走安徽特色茶的发展之路。鼓励各地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突出当地特色茶的发展,做大规模,做强实力,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引导各地扎实做好茶园、加工、购销渠道等基础建设工作,切实增强茶产业的市场应变能力,打造特色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十二五”安徽茶产业发展的教训:一是发展主线不明晰。指导思路多年局限在安徽茶叶发展只搞几个茶、靠几个企业的框子里,限制了全省茶产业整体效应的发挥,延误了加快发展的时机,造成整体发展也不快的现实状况。二是扶持政策不是普惠式。财政茶叶项目等专项扶持资金人为划定受益区域范围和市场主体,没有顾及茶区、茶类的实际分布和全省面上整体的发展。

“十三五”期间安徽茶产业发展的对策选择

1、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已在茶叶市场上有所表现。“十三五”期间茶行业将面对发展和市场的双重压力,除了要对茶产业的发展前景保持坚定的信心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重启市场化改革的勇气,通过大力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茶叶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各类市场主体建设、推动“双创”活动在茶行业中开展等措施,充分调动和激发起全行业的产销积极性,顺应全国经济和茶叶市场变化的新需求,加快产销体制转变调整的步伐,确保茶产业在“十三五”期间的顺利发展和预期目标的实现。

2、发展思路与指标

(1)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农民增收为核心,质量效益为目标,科技进步为依靠,充分发挥特色茶叶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基础建设、产品创新、渠道构筑、品牌立市四个环节,全力打造安徽茶产业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2)发展指标预测

“十三五”发展指标确立依据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考前十年和前五年的发展实际;二是充分评估近几年茶叶市场新变化的影响;三是对“十三五”发展态势的预测。从“十一五”以来安徽茶叶10年发展的情况分析,持续发展还是主流,而且主要指标增长情况还好于当期规划预期。但“十二五”中期开始,在严控公款和集团消费政策出台之后,高档名优茶销售受到明显制约,也影响到整个茶叶销售市场。主导茶产业发展近30年的名优茶产销模式面临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问题。从全国看,经过10余年高速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茶叶第一产销大国,目前国内茶园面积和产能已在高位,各地茶园面积快速增长的势头也将趋缓甚至停顿。根据安徽的省情和茶区现状,茶产业的整体发展速度将放缓,对照前10年的发展实绩,主要发展衡量指标的预测增长比例应该是有降有保。降的是面积、产量和产值,保持的是出口。“十三五”期间全省茶园总面积最高可达180千公顷左右;产量的增长仍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比例,主要是中低档内外销茶的增产,年均递增在5%-5.5%,期末总产量将达到15-15.5万吨;随着高档名优茶产量的压缩,产值增长比例将下降较多,估计年递增在10%左右,期末总产值达135亿元左右。出口茶整体发展势头很好,年均增长比例可达前10年的8%,期末出口量将达7.44万吨。按5000美元/吨计,换汇3.72亿美元。

3、对策选择

(1)加快发展壮大规模打造产业新优势

从安徽的产茶历史、资源禀赋和产品竞争力来分析,“十三五”期间应坚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基本方针不变。要充分利用国家及各级相关资金的投入,以优化茶园结构为目标,发展和改造同步,在提高茶园整体素质的前提下,稳步扩大生产规模,在全国保持一个适当的规模地位;同时要加快茶叶加工体系的升级改造,打造以绿色防控为中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后续发展构筑一个坚实的产业基础。当然,发展的快慢和数量还要取决于茶叶销售市场的开拓程度这个关键因素。

(2)围绕特色茶产销加快产品创新创制

安徽向来以产茶区地域特色明显,各类传统名特茶多而著称。要坚持“内销为主、外销为辅、名特主导”的市场开拓方针,充分利用好各地名特茶资源优势,制定公平政策激发各地加强特色茶生产和开拓市场的积极性。要顺应市场新变化,加快适应内外销市场各种需求产品的创新创制。内销市场要尽快扭转过去名优高档茶主导产销的局面,加强大众产品开发,走大众、高档消费相结合的路。要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加快茶叶生产加工全程或重点环节机械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切实做到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保证质量、适应市场、增加效益,确保产品调整工作顺利推进,全面增强安徽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依靠各类市场主体构筑产销新局面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茶产业的特征特性,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激活市场、搞活流通、拉动生产和消费为目的,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在推动茶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各级政府制定公平的扶持政策,以各地特色茶开发为主体,以带动一方茶产业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各类茶叶产销主体的健康发展。要按照一产二产连三产的思路,重新谋划产销区的购销布局和产品构成,统筹城乡市场,细化产品流向。产区政府要高度重视产地市场的建设与完善,切实增强和提升其产品集散、流通和宣传的功能;要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建好销区的窗口。引进电子商务,推行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模式,努力打造切合产业发展实际的产销新格局。

(4)建立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品牌的竞争,用品牌去引领产业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省真正意义上的茶叶品牌创建工作开展还不足30年,大部分市场主体的品牌建设历程都很短,建百年企业树百年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各级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和支持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品牌建设工作。企业要有持之以恒的创建信心,扎扎实实的做好品牌建设的各项基础工作,不断打造和积累品牌的经济文化内涵,通过向市场不断提供优质安全的产品,切实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提升企业市场影响力的同时,也为宣传安徽茶叶作出应有的贡献。

( 来源:安徽日报 )

广州做人工耳蜗植入后生活和正常人一样吗

南宁臁疮医院

西安单角子宫医院

昆明生殖健康医院

重庆闭经医院

友情链接